见过张瑞端的人都公认他是一位质朴木讷、言语不多,对朋友十分热情的人。他大部分时间都坐在轱辘旁,锲而不舍地拉出各种各样器型的茶壶,或者呆呆地注视着拉出来的茶壶,思考着怎样给它加上合适的装饰。只有客人到了,他才停下来,把手上的泥巴冲洗干净,给客人上冲上一杯热腾腾的工夫茶。张瑞端喝茶是十分讲究的,他一般只喝上好的凤凰茶,这并不是因为奢华,而是他觉得好壶要配好茶。正是这个缘故,他最近还专门在凤凰山顶租了一块地,自己种起茶来。
张瑞端出生于世称“海滨邹鲁”的潮州城,潮州儒风炽盛,传统文化深厚,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重镇,以陶瓷为首的各种工艺美术闻名于世。张瑞端曾祖为一儒商,在南洋、香港和当时的汕头埠均有相当多的产业。他不但在经商方面十分成功,而且由于嗜好饮茶,从而介入茶壶制作,他在壶艺方面造诣极高,曾经创下铺号“裕德堂”。至今这块牌匾乃悬挂在张瑞端的商铺中,时时提醒张瑞端要把祖宗的壶艺发扬光大。张瑞端从小就得到家中前辈言传身教,为后来的制壶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轻时张瑞端曾服过兵役,复员后仍操旧业,但他立志推陈出新,于是跑到宜兴去取经,在宜兴一呆就是十个年头。从这一点看,他是一个十分有恒心的人。但光是这一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壶里功夫壶外求”的道理,他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利用闲暇时间,全国各地到处跑,参观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器物,尤其是陶瓷和青铜器,这让他获益非浅。此外,他还收集了不少关于古代器物的书籍,不时研读,从中获取灵感。有了这些经历,张瑞端做出来的茶壶,无论是用料,还是器型,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传统的潮州手拉壶所用的泥料基本是田底红泥,虽然也经过提纯等加工手段,但总的来说,透气性还是略嫌不足,色彩和质感都缺少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壶除了实用,还有观赏和收藏的功能。有感于此,张瑞端开始考虑对潮州手拉壶的泥料进行改良。经过反复的试验,他终于研制出“黑珍珠泥”和“古铜泥”两种新的陶泥,丰富了陶泥的色彩,增加其艺术表现力,并且制作出来的茶壶透气性较好,泡茶不易走味。现在张瑞端所制作的茶壶,除了传统的朱、紫两种主要色彩,还有黄、黑等,可谓五彩斑斓。
半个月亮
新泥料的发明又催生出制作技艺的创新,张瑞端独创“手拉加雕塑”的技法,在用轮盘拉出壶身、壶盖的基础上,用贴塑、浅雕、线刻等手法来装饰流、把、钮至壶身。这种手法实质上是将潮州手拉壶和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技艺进行融合和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改变了潮州手拉壶较少进行装饰的局面。
有了泥料改良和技艺创新作基础,张瑞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从整体来看,他所走的路子是向古典回归。从器型来看,他的作品没有脱离潮州手拉壶传统的以圆取相,这自然也与轮盘拉胚这种制作手法有关。从题材来看,他的作品纹饰和造型汲取古代青铜器、陶瓷器皿的养分,有些雕刻图案则取法于国画。从思想观念来看,他受到儒家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仁义、孝悌、和谐、坚毅等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张瑞端是儒家思想的弘道者,区别只是,别人用的是文字,张瑞端用的是茶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张瑞端在制壶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有几十件作品获得了国家级评比金奖,本人也获得了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潮州市先进科技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还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他所制作的茶壶也得到收藏界的认可,在市场上动辄卖到上万块钱。当然,金钱和荣誉都是外在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进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