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余秀华——潮彩中的明珠
来源: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 作者:李晓南 发布时间:2015-10-20 点击数:8251次
文/图:李晓楠
右一:高级工艺美术师 刘少铭
右二: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 蔡佩强
右三: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余秀华
右四:中级工艺美术师 杨旻
拜访余秀华老师的时候,她的一件骨瓷碗潮彩作品刚刚绘制完成。这件耗时将近一个月的新作品,碗身以《欢天喜地童趣无限》为主题,创作了争枣、斗棋和耍乐的三幅画面,碗里以游鱼戏莲衬托。
这潮彩骨瓷碗充分延续了她精于人物细节的特色:争枣中,或坏笑,或得意,或恼怒,或担忧;斗棋中,胜者喜笑颜开,败者气急败坏;耍乐中,又欢天喜地,其乐融融。每一个童子都神色飞扬,表情体态惟妙惟肖。
余秀华是潮彩中的一颗独具特色的明珠。她的独具特色,不只是因为余秀华是潮彩中难得一见的巾帼英雄;更专注于陶瓷彩绘中的人物画,尤其是古典仕女,绘工精细,构图饱满,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让人感受到画作人物神韵;而最为独特的,则是她将国画与油画的创作技法相互融合,独创性地把油画的浓抹重彩、叠彩写神运用到了传统陶瓷彩绘创作中,成为潮彩乃至整个陶瓷艺术届中独树旗帜的奇葩。
她的作品有三奇。
一奇,她大胆地突破传统陶瓷彩绘以国画工笔技为核心,而是采用油画笔技为基,以国画工笔为骨。在作品创作中,她没有单纯采用国画焦、宿、破、积、泼、冲、渍等作画墨法,而是通过融合线、涂、砌、扫、拖等油画笔法,对作品进行充分的构图、着纹、晕色、渲染,赋予作品强烈的色彩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让其每件作品、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神韵飞扬,栩栩如生。
二奇,她运用油画技法营造作品立体感,在写实之上通过人物表情姿态和情景构建作品的意境。余秀华作品的立体感,一方面建立在精于刻画细节上。细品她笔下的人物,面部肢体都光暗有致栩栩如生,着装衣香鬓影纹理分明。另一方面,她追求刻画作品的光影层次,极力赋予作品真实感。为了达到效果,往往作品都需要在人物肌肤、衣物纹理上添加暗部进行进一步衬托,让作品每一细节都能实致如真;而且她还一改国画一次成型的要求,采用先完成底画并烧制让彩绘定型后,再进一步上色形成光影和明暗效果,最后烧制成型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所以她一幅作品所耗费的时间往往是传统彩瓷的数倍之多。
三奇,则是她笔下古典仕女温婉如玉,每每细品让人美不胜收。技法工艺的创新,说明的是余秀华的匠心慧心;而她每个古典仕女的传神,是建立在精雕细琢的画工上,她对女性美的解读和表达。无论轻纱妙舞,还是端庄静坐,亦或谈笑逗趣,每个她笔下的女性始终保持着娴静温雅的神色。画如其人,这种雍容曼妙的神态,正是她内心追求灵动慧雅的女性美的折射,也是她热爱生活的精神写照。同时,通过环境的设置,装饰品的添加,人物本身动作的表达,甚至人物与人物间的互动,进一步增强画面的故事性,让她的每一幅画充满故事剧情,增加画面的可读性,使她画作意境进一步获得提升。
如《遐思》画作中的女子,背后一盏华灯点亮,将整个画作的时间设置在夜晚;一个女子斜坐于卧榻之上,一手靠在一旁椅背上,肢体蜿蜒慵懒;椅子上放着一本书,让人一样就联想到,女子读书闲暇间正在休息。画面的视觉中心的女子,脸型圆润,玉璧如藕,十指纤纤,细细一看有哪一点不符合传统中国女性审美?最为传神的是女子的眼神,灵动之中带着些许放空,不知在深思什么。眉目嘴角间中挂着笑意,或许是看书有所感悟,或许是回想起日渐的趣事,又或许是思念着心中的情郎。
能将人物细节和情绪表达得如此精妙,在陶瓷艺术界中能做到的极为少见,而余秀华无疑是其中之一。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她采用的是油画技法,许多从事油画创作的都能轻易做到。但是,油画能够充分进行细节写实,不表示通过采用釉料创作就能获得同等效果。
余秀华坦言,许多油画画家都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但做出来的细节处理,特别是光影明暗衬托效果很容易失败。因为和油画颜料不一样,陶瓷彩绘需要充分掌握釉料配比、上色技巧和烧制技巧,才能让釉料得到充分化学反应,形成理想中的衬托效果。这门技艺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她从艺二十多年中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总结而出的宝贵技艺。
传统陶瓷彩绘上,内容多以描绘山水为主,技法多以着墨写意为主,余秀华的作品一反常规,绘工精细,构图饱满,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真正称得上是一朵奇葩。也正因此,每每参加展览她的作品中能受到极高的关注,让人惊艳不已。
余秀华瓷板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