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名作 名师名作

“壶痴”佘锭鑫: 醉心泥料终驭珍稀原矿 痴迷壶艺研创以泥作画

来源: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    作者:文|苏仕日    发布时间:2017-06-06    点击数:7493次

     从早到晚,他的身边只有泥、壶、茶,闭关数年作品无数却不曾卖出一把壶;他置身泥料世界中,耗时数年不断试验,终于征服了青灰芝麻段泥这样的珍稀原矿;年近五旬时,他终于能心无旁骛地投入手拉壶的制作中,以制壶为乐,融合潮州与宜兴的制作工艺,并以泥为画,或绞泥或嵌泥,在壶中追寻自己的艺术梦。

     他默默无闻,却被熟悉的人称为“壶痴”——佘锭鑫就是这样的一位对手拉壶痴爱成迷之人。

    潜心泥料 旅游也带着铁锹找风化石

    潮州枫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枫溪手拉壶的发源地,这里许多人其祖上或多或少都与手拉壶有着不解之缘。

生于1962年的佘锭鑫也不例外,他的祖父开创了“老泰顺”手拉壶字号。因为各种原因,父亲未能继承这门手艺。然而,佘锭鑫却从小就对手拉壶有着浓厚兴趣,只是造化弄人,命运让他在手拉壶门外兜兜转转了几圈之后才将他引进门。

19岁时,佘锭鑫被安排进了国营瓷二厂。在这里年轻的佘锭鑫虽然不制作手拉壶,却为后来潜心手拉壶打下了绝好的基础——他在这里接触各种陶瓷和泥料,包括潮州朱泥、宜兴紫砂等,并在业余时间得到厂里手拉壶老师傅的指点。及至31岁,佘锭鑫自己开办新泰顺陶馆,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兴趣,他的工作与生活依旧围绕着泥料向前行。

养家糊口的压力让佘锭鑫没能全身心地投入喜欢的手拉壶行当中,但他对各种泥料的兴趣依然不减。

在佘锭鑫的眼里,各地的风化石都是值得一试的制壶原料。平日得闲时,佘锭鑫会开着车带着铁锹,到潮州各地及至梅州大埔、五华、平远,河源紫金等地寻找风化石,并带回工作室烧制,看看烧成时的温度是否合适制壶、颜色是否怡人。当别人游山玩水时,他也在寻找风化石,他曾从福建、广西桂林、海南、湖南张家界等地带回一块块石头,将其煅烧。

《沙漠绿洲》此壶融古汇今,意趣盎然。壶身以传统手拉坯手法成型,呈蒙古包状,并创造性地将绞泥、嵌泥工艺融为一体。作者以泥作画,在朱泥壶身中嵌入黑色泥料,沙漠中骆驼如望远山,寓意踏足古代丝绸之路,希望在前方,意境幽远,令人遐思。


最让佘锭鑫开心的是,30多年前,他从一位台湾泥料商手里买下了一条老泥——行内人称之为青灰芝麻段原矿泥。据老一辈制壶人说此种泥制成的壶曾在民国时一度流行,其成品壶灰中泛青、朴实大气,黑色斑点如芝麻般点缀其中。其透气性和吸附性极佳,胜过一般的紫砂泥料。水在此种泥壶中泡过更显温润甘甜,壶中茶汤半月不馊。

然而,此泥收缩率可达20%,用之制壶,烧制时容易开裂,成型温度控制不易掌握,成品率低。加之开采量少,因此青灰芝麻段泥壶在市面上少之又少。

这反而激起了佘锭鑫驾驭这种泥的兴趣。

选料、摊晒、捣碎、过筛、调和、脚踏、陈腐……在珍藏了30年之后,佘锭鑫取出了部分青灰芝麻段泥开始试验。

然而,这绝非一般泥料。失败接踵而至。

各个环节各种问题接连出现,烧出来的壶在不同地方毫无规律地开裂。佘锭鑫的工作室和家里一度摆着各种各样开裂的青灰色的壶。

朋友和家人劝他收手,别浪费了好泥料。

佘锭鑫却不信邪:“老虎都能驯到听话,这泥巴怎么可能就驯服不了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了大大小小百来把壶后,佘锭鑫终于掌握了此泥的窍门,如今的成功率已能达八成。

佘锭鑫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他用青灰芝麻段泥制成的壶屡获大奖。如《天虹提梁壶》获2015年深圳文博会金奖、广东省艺术陶瓷精品双年展金奖等;《飘逸》获2014年广东省陶瓷创作设计大赛金奖;《春满乾坤》获2016广东(潮州)工艺精品展金奖;《如意提梁壶》获“大地奖”银奖;在潮汕首届紫砂壶斗壶大赛中,他的两把壶都通过了长达20天的透气性和保鲜度试验,喜摘银奖。

佘锭鑫太喜欢这条青灰芝麻段泥的泥料了,他甚至对买壶者许诺:“壶万一坏了,拿来我回收,我补偿你点材料钱。”

《南山望月》此壶不语,却有佛心禅意。质朴大气、简练传神之中,壶身与盖的融合让人见佛见禅:如道之髻,似佛之莲;如南山之巅,似祥云缭绕。青灰之间,神龟吐纳,明月初升,寓南山之寿,人月团圆。观之得宁静,用之享愉悦,藏之显超脱。南山望月,见仁见智。


钻研壶艺 心里总装着下一个壶

泥料的难关一个个攻克了,佘锭鑫对制壶有了更高的要求:做出好的器型、有文化底蕴且独具一格的手拉壶。

不走寻常路,这是佘锭鑫的信条,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为了养家糊口,很长一段时间里,佘锭鑫只能抽空制壶;6年前,小孩都已成家立业,略有积蓄的佘锭鑫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投身壶艺世界中。

从2010年开始,他曾关门谢客三年。早饭后,佘锭鑫就开始调泥料、制壶,尔后喝杯茶放空冥想,再次调泥料、制壶,喝茶冥想……每天,佘锭鑫都在泥与壶之中度过,直到深夜一两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佘锭鑫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即便是今年大寒潮来临,潮州的气温罕见地降到了零度左右,佘锭鑫的手被冻得通红,他依然不舍得停下,以至于他左手食指、中指都被严重冻伤,至今依旧关节肿大。

坚持叩开了成功之门。造型各异、器型优美的手拉壶在佘锭鑫的手里不断诞生。他对壶艺的美有自己追求,他不停地要求自己做出更精美的壶。

潮州手拉壶中绞泥者并不多见。将两种泥料绞在一起手拉成型,制作过程中两种泥交融或出现意境优美的线条或图案,但这具有极大的不可控性。不走寻常路的佘锭鑫恰恰瞄准了这个少人涉足的领域。他不停地尝试,于是在他的绞泥壶里出现山、水、龙、凤等各种各样图案,也出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意。

《云山雾海》此提梁壶壶身与提梁浑然一体,圆润大气。绞泥手法娴熟,壶身、壶盖、提梁之处均呈现氤氤氲氲之状,恰似一幅水墨山水国画,江山之间云自翻腾雾气弥漫,浓淡相宜,虚实相合。冲茶之时,水汽升腾,犹如壶身水雾幻化而出,宛如仙境。


如果说在潮州手拉壶领域里,绞泥是少数人为之,那么嵌泥技艺更是鲜有人尝试,佘锭鑫的嵌泥壶可谓“独具一格”。

佘锭鑫并不满足绞泥所带来的纹路之美,他希望能自由地在壶上作画。不同于传统刀刻的铭刻手法,佘锭鑫所谓的壶身上作画则是以泥为笔,通过构图雕空之后,将不同颜色的泥料填充进壶身,再修坯,继而烧制。这一嵌泥手法看似容易,然而这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同时还能将不同泥料调配合适保证收缩率一致,才不至于烧后开裂,才能达到浑然一体。

为了让壶身上的画更具美学,佘锭鑫拜访了多位国画大师,在线条、构图、色彩等多方面取经求艺。在创作《沙漠绿洲》壶时,佘锭鑫先用绞泥拉出如沙漠般的壶身后,再将骆驼的形象嵌进其中。为了骆驼前方是否该有石头这一细节,佘锭鑫请教了多位擅长国画的朋友,几易其稿,多次尝试,终于收获了满意的作品。

佘锭鑫痴迷于此,作品新意迭出。以绞泥为主,以嵌泥为点缀的《一带一路》套壶,壶身中的条纹、图案如敦煌飞天,丝带飘逸,如沙漠中走出的骆驼商队,让人一望而知而又意境幽远。此套壶一经展出便获得2016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世界瞩目,以古鉴今。此套壶古今交融,传统手拉坯成型,并开创性地将绞泥、嵌泥工艺融为一体。壶身中绞泥而成的条纹如敦煌飞天,似沙漠又如大海;《一带》壶中壶把与壶钮独具匠心,如丝带飘逸又似海浪翻腾;《一路》壶中创造性地以泥作画,嵌入不同泥料,“画”出沙漠中的骆驼,让人遥想当年古代丝绸之路,意境幽远。对壶圆融、和谐,气韵昂扬,喻合“一带一路”共荣多赢、欣欣向荣之意。

获奖并非目的,喜欢才是心中无穷的动力。佘锭鑫拿起一把绞泥壶,端详了一阵:“下次,我要以这个局部的图案来创作。”正是如此,“壶痴”佘锭鑫的心中永远都藏着下一把壶。

上一篇:解读余秀华:潮彩中的明珠

下一篇:吴渭阳—将釉的结晶与彩画结合起来的追梦人